德为从政之魂。孔子曰:“为政以德,譬如北辰,居其所而众星拱之。”
“政德”一词最早见于《左传·昭公四年》:“恃此三者,而不修政德,亡于不暇。”自古以来,政德隆,民德昌;政德毁,民德降。历代封建统治者都十分重视为官者的道德修养,将政德建设作为治国理政、确保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措施。而一代又一代的名贤良吏更以儒家仁政思想为圭臬,在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对政德修养问题进行了积极探索,为后人留下了取用不尽的政治智慧。时至今日,关于政德修养的传统资源仍是我们加强政德建设、提高政德修养可以借鉴的宝贵财富。
作者通过查阅历史资料、重温多年来的读书笔记,对古代政德思想进行了认真研究,认为传统政德修养的基本内涵可以用六个字来概括,即:公、善、勤、慎、廉、养。
“公”,从词义上看,“公”与“共”含义比较接近。共,即共同、共有、共享的意思。公与共联系起来,就叫作“公共,公家,公众”。《礼记》上说,“大道之行也,天下为公”,即为此意。
我理解,“公”的含义起码有四层。
一要“忠诚”。贾谊《新书·道术》讲,“兼覆无私谓之公。”《诗经》中有句名言,“夙夜在公”,讲的也是这个意思。既然国家权力属于公器、公权,为政者就必须忠诚敬业,大公无私,这是基本的职业道德。马克思主义认为,人类社会从私有制向公有制发展是一个必然的历史过程。在这一过程中,公与私的斗争一刻也不会停止。自古以来,有识之士无不大力倡导正直无私、大公无私、一心为公、天下为公等思想。今天,我们作为国家工作人员,是代表党和人民行使权力的,也就是说,从进入党政机关那天起,自己便成了公家人,就要一心一意、全心全意为国家和人民服务。
二要“公正”。“公”的对立面是私。《春秋元命苞》中讲,“公之为言公正无私也。”墨子主张,要“举公义,辟私怨”。古圣先贤都主张为官者讲话办事必须不偏不倚,公正无私,要有公气(正大公正),公素(公正质朴),公洁(公正廉洁),公慎(公正谨慎),公诚(公正诚实)。有人说,现在不要讲“大公无私”了,因为干部的合法利益也要承认,应该是“大公有私”。当前,这种说法在广大党员干部中似乎很有市场,其实是极端错误的。领导干部合理合法的利益要承认,也要保障,但这同私心、私利、私欲不是同一个概念,不能混为一谈。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指导河北省委常委班子民主生活会时所言,党的干部就是要讲大公无私、公私分明、先公后私、公而忘私。“只有一心为公,事事出于公心,才能有正确的是非观、义利观、权力观、事业观,才能把群众装在心里,才能坦荡做人、谨慎用权,才能光明正大、堂堂正正”。
三要“担当”。清代黄宗羲讲:“不以一己之利为利,而使天下受其利;不以一己之害为害,而使天下释其害。”这与顾炎武的“天下兴亡,匹夫有责”异曲同工。俗话也讲,当官不为民做主,不如回家卖红薯,都是讲为官就要时刻有“公”的意识、责任意识,要敢于担当。勇于负责,当仁不让,是为政者职责所系,可以说也是基本要求。不敢担当的人不配担任“公”职。
四要建“功”。“公”与“功”也相通。《诗经·大雅》中就有“妇无公事,休其蚕织”,《诗经·小雅》中也有“以奏肤公”的说法,“公”可解释为“功业”。有作为、有功绩的人最受尊重,历史上对有名望的男性长者往往尊称为某公,比如周公、包公等。新中国成立后,老百姓都亲切地称党员干部为“公家人”,是替群众办事的人。因此,国家公务人员一定要以做出“功业”为目标。所谓“功业”不是说要当多大的官,有多大的权力,而是要以人民满意不满意为标准,“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”,只有将“让人民满意”作为毕生追求的领导干部才称得起一个“公”字。
“善”的具体表现是善良、仁慈、正派、和谐。为官者大权在握,居高临下,如果没有仁心、爱心、善心,就会视人民如草芥,为所欲为,最终损国害民误己。
我国是一个有着5000多年历史的文明古国,传统文化源远流长,以“仁义礼智信”为核心的儒家思想本身就以善为基础。
比如“仁”,《孟子》讲仁者爱人,是说做人要善良,要有怜悯之心,注重关心人、爱护人、帮助人、照顾人,要己欲立而立人,己欲达而达人,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。要善于将心比心,而不是为了一己私利或为满足个人欲望。
比如“礼”,即讲礼貌,懂礼节,礼者敬人,敬人者善。人人都有受尊重的需要,正如老百姓所讲的那样:“你敬我一尺,我敬你一丈。”历史上“将相和”的故事很有名,老将军廉颇认识到自己不该看不起上卿蔺相如后,敢于负荆请罪,蔺相如不计前嫌,两人定为刎颈之交,共参国是。充分说明讲礼貌、尊重人、团结人,是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要义,也是推进和谐社会建设,确保个人平安、国家长治久安的法宝。
再比如“信”,就是指诚信。人无信不立,国无信不兴。孔子认为,在社会生活中,“信”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,如果不守信,也就失去了做人的基本条件。他说:“人而无信,不知其可也。大车无輗,小车无軏,其何以行之哉!”这就是说,一个人,如果失去“信”,就像车子没有轮中的关键部件一样,是一步也不能行走的。孔子说:“民无信不立。”只有讲诚信,才能够树立起自己的“威信”;如果领导者对老百姓不讲诚信,就必然得不到老百姓的支持。中国历史上讲“诚信”的故事还有很多,都强调为官要仁,要诚,要信,其核心就是要善。
“勤”包括勤奋、勤劳、刻苦、敬业等多方面的内容,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,也是党员干部必须具备的品质。
有人把勤概括为“五勤”,即脑勤、眼勤、手勤、腿勤、嘴勤。这是站在人的身体机能方面讲的。我认为就大的方面来讲,主要指勤于学习、勤于工作、勤于思考。孔子认为,人乃“学而知之,非生而知之”(《论语·季氏》)。他说:“吾非生而知之者,好古,敏以求之者也。”(《论语·述而》)即学习是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。特别是他关于“好仁不好学,其蔽也愚;好知(智)不好学,其蔽也荡;好信不好学,其蔽也贼;好直不好学,其蔽也绞;好勇不好学,其蔽也乱;好刚不好学,其蔽也狂”(《论语·阳货》)的论述,哲理深刻,发人深省。可见,学习是为官从政的前提条件和必备素质。只有善于学习才能长见识,明事理,辨美丑,把方向。
古今中外,因勤奋而成就一番事业的例子可谓俯拾皆是。司马迁为填补我国没有编年史的空白,从20岁起便收集资料,实地采访,42岁开始写《史记》,到60岁完成,整整花了40年时间,即使遭受腐刑也不放弃;马克思为写《资本论》,呕心沥血40年,光日记就记了1300多篇,等等。可见,勤奋是事业成功的关键,正如韩愈所讲,“业精于勤而荒于嬉,行成于思而毁于随”。我国民间有“事思敬,鸿雁来朝”之语,说的也是这个意思,只要谦恭、勤勉做事,成功、喜悦和幸福就在眼前。孔子曰:“学而不思则罔,思而不学则殆。”可见,光勤奋学习不懂得思考也是不够的,思考的深刻性往往能决定一个人的命运。纵观古今中外,成功人士无不边学习,边思考,边总结,边提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