手机版
1 1 1

邱海波:临床医生 大国专家

微信扫一扫 ×

  习近平总书记近日指出,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,湖北保卫战、武汉保卫战取得决定性成果,全国疫情防控阻击战取得重大战略成果。

  疫情期间,作为守护生命的最后防线,重症医学战场的医护人员始终坚守在一线。作为中央指导组专家组的成员,著名重症医学专家邱海波在武汉坚守了99天。他的战“疫”故事被大家所熟知,还要从一张“网红”照片说起。

  4月初,一张“抗疫专家一月间白了头”的对比图在网络上刷屏。这张海报的主角,就是邱海波。虽然他一再跟记者解释没那么夸张,有照片曝光度的问题,但他明显消瘦的脸庞还是让无数人心疼不已。

  “你是非常了不起的,知道吧?”邱海波ICU查房时经常这样鼓励患者。

  54岁的邱海波,是我国第一位重症医学博士。从事重症医学30年来,投身过多次重大疫情考验,非典、甲型H1N1流感、H7N9禽流感……一次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时,邱海波都冲在最前线。

 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,1月19日,腊月二十五,当人们还在忙年的时候,邱海波接到出征任务。第二天凌晨,他就坐上火车赶赴武汉。

  邱海波介绍道:“在得病初期病人症状不太重,但是病人躺在床上挺好的,一活动以后,他低氧,心脏就不能耐受了。还有一些更极端的,因为把氧气摘掉,要吃饭,就有的病人会砰地一下,氧掉得很低,然后一下昏迷了。”

  通过临床检查,新冠肺炎确诊病人因心肌受损,常伴有低氧血症。这类病人从轻症转重症几乎没有任何征兆,一旦发病非常凶险。为了对付低氧血症这个“沉默的杀手”,邱海波和其他专家在中央指导组会议上提出,要切实加强对普通型患者血氧饱和度的监测,以免诊断被延迟,发展至重症。

  此时,武汉的重症病例每天都在快速增长,但重症病房却一床难求。邱海波和专家组成员首先建议,将一些综合性医院改为收治重症病例的定点医院,实行集中收治。针对当地医院人手极度匮乏的困境,邱海波和专家组又提出了专家下沉、全国驰援和创建方舱医院等一系列应对策略。这些建议被中央指导组迅速采纳。

  邱海波说:“我觉得这是对病人的一个负责。我们应该把这些病人及时收进来,让他们获得一个最好的结局。”一声令下,全国动员。全国各地和人民军队迅速组建援助医疗队,4万多名医务工作者赶赴湖北,武汉建起16座方舱医院,战“疫”困难局面得到极大缓解。然而,在医疗队伍来源繁杂的情况下,如何实现重症治疗的标准化、规范化?问题迫在眉睫。邱海波一天内要跑三四家医院,有时忙得连饭都来不及吃,捏一包面包片就赶往下一家医院。

  在重症病房,邱海波不光是指导专家,还是临床大夫。俯卧位通气,对多数危重症患者很有效果,但操作时要将插管患者翻身,还要避免病人身上各种插管的脱落和损伤,既是技术活,又是力气活。巡查时遇到患者突然出现病情变化,需要插管等处理,邱海波二话不说就上手。

  邱海波说:“这个医务人员感染了以后,其实对(其他)医务人员的信心打击也很大。那我觉得我来先做,大家觉得你们专家们都这样做,都觉得没问题,那我们就没问题了。”

  在邱海波等专家组成员的努力下,一系列有关诊疗流程、设施标准、救治方法等的操作规范被迅速写入《新冠肺炎诊疗方案》,并持续更新到第7版,为国内外疫情防控提供了标准化参考规范。

  处于重症隔离环境下的病人,面临不只是身体的病痛,更有心理上的焦虑和恐惧。虽然隔着厚重的防护服,但邱海波说,与病人沟通的心不能有任何隔阂。

  在病房,邱海波经常握住患者的手,亲切地与他们交流:“老人家,来,握一下手。二氧化碳还好吧?哪只手能动?好的。用劲儿,握我的手。”

  “我一直特别强调的是,临床医生就应该在床边。你只有到床边去,你才能知道病人是怎么变化的,疾病是怎么发展的?我的治疗是有效还是没有效的?” 邱海波说。

  在医护人员和社会各界的团结努力下,4月26日,振奋人心的消息传来,武汉在院新冠肺炎患者实现清零!国家卫健委和中央指导组留守武汉的最后20位专家开始陆续撤离。此时,邱海波已经在武汉坚守了99天。也就在4月26日当天,受中央指导组委派,邱海波奔赴黑龙江,继续战斗。

  邱海波说,对ICU医生来讲,重症病人在哪儿,我就在哪儿。作为一名医生,一名共产党员,只要党和人民有需要,他的战“疫”行动就要坚持到底。

  2020年3月4日,邱海波被授予“全国卫生健康系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先进个人”称号。

发布时间:2020年05月08日 14:27      来源:共产党员网 打印